打造綠色糧食全產業鏈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車行豐城,遍野綠油油的晚稻,一派生機勃勃。
地處贛撫平原腹地的江西宜春豐城市,耕地面積133萬畝,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,是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。
現在的豐城,不再簡單地以產糧大縣概括,而是通過科技賦能,打造一條綠色糧食全產業鏈,保障糧食產量和質量的同時,不斷提升糧食附加值。
信息化服務,糧食生產高質高效
8月8日一大早,榮塘鎮彭家村村民熊火斌的手機就被各種農事服務信息刷屏,吃過早飯,熊火斌便開著插秧機出發了。
“這200多畝地,明天就能插完。”臨近中午,熊火斌和幾名插秧機操作員仍在忙活著,插秧機如水中行舟,一排排秧苗整整齊齊插入田間。
午飯時間,熊火斌拿出手機,在豐城市農事服務信息化平臺上發布“5天后需要400畝秧苗”的需求信息。不一會兒,秀市鎮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雷應國,看到了熊火斌發布的信息,對接后馬上安排人員落實秧苗。
豐城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里,工作人員任慧緊盯屏幕操作著鼠標,屏幕上實時顯示農機手操作畫面。“全市每臺農機都安裝了實時監控系統,每天的操作軌跡都可以看到。”任慧介紹。
交易中心的數據信息分享給各合作社。雷應國只需打開農事服務信息化平臺,便能夠知道自己的100多臺農機當下在哪里、具體在干什么,“種地越來越離不開信息化了。我享受到了科技種糧的實惠,也希望能夠惠及更多的鄉親。”雷應國坦言,他組織成立了豐城市第一家專業化機防服務隊,自建了一幢1300平方米的糧倉,添置了4臺烘干機,為糧農提供統防統治、糧食烘干存儲等服務。
然而,之前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,雷應國的農機經常閑置。如今,信息化平臺實時發布服務需求,難題迎刃而解。“機器都在田里跑著,烘干機在那響著,能夠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高效種田,心里真是得勁兒!”雷應國笑著說。
在豐城,77.95萬畝良田享受到了農事服務信息化平臺的服務,全市糧食機耕率達到99.02%,機收率為98.89%,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5.02%。僅雷應國機防服務隊的農機,便為4.1萬畝土地提供服務。
信息化有力推動農事服務精準化和高效化。豐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吳洪國介紹,市里還在打造農資對接平臺,組織種植大戶與大型化肥生產廠、大型農資企業直接對接,通過工廠直供等方式降低農資成本。與各大銀行協調搭建農資貸款平臺,農戶可以直接通過平臺申報農資貸款,緩解生產資金壓力。
綠色化種植,實現糧食優質優價
走進雷應國的千畝富硒良田,飛蛾誘捕燈、360度無死角監控器、風速風向傳感器一應俱全。“富硒糧是豐城的品牌,擦亮這個品牌,必須采用綠色種植技術,這是提升糧食附加值的好路徑。”雷應國說。
富硒糧綠色種植的背后,有一整套水稻生態生產模式在支撐。
位于梅林鎮的豐城綠色觀測站里,副站長羅新平正仔細觀測各種數據,“我們這里配備了自動氣象站,可以測風速和風向;地下的探頭可以測土壤電導率、水分和溫度,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農民科學決策,優化管理,最大限度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。”
在豐城,80個綠色觀測站點助力農民從“看天吃飯”變為“知天而作”。梅林鎮梅林村種糧大戶劉付興告訴記者:“前陣子‘杜蘇芮’臺風快來的時候,自動氣象站及時發送了預警信息,我們抓緊把200多畝早稻搶收了,避免了損失。”
在位于榮塘鎮馬口村的農村植保站,豐城市植保站站長張露正在檢測設備,“全市9個植保站點建立了智能化病蟲害田間監測點,通過大數據分析,監測病蟲害數據,及時發布預警。”
通過攝像頭和智能測報燈的觀測,測報人員在手機上就可以遠程分析蟲情,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,跑到每個點上去采樣。騰出手后的植保技術員,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推廣綠色防控上。
雷應國的稻田里,除了配備物理殺蟲設備,還采用了稻鴨共作生物防蟲模式。“一畝稻田養15只鴨,就能夠有效除草和滅蟲,再放養一些蛙和泥鰍提高肥力,這就是綠色種植!”雷應國介紹,“這樣種出來的有機富硒大米可以賣到32元/斤,遠銷廣州、上海等大城市。”
目前,豐城市共有專業化防治組織103個,今年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面積達45萬畝,統防統治率達46%,服務農戶達4.5萬戶。2018年以來,全市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連年負增長。
在孫渡街道,謝平華的小流域種養是綠色觀測站與植保站力推的新模式。稻田邊小水域養鴨,糞污水經過處理后,進入稻田成為優質肥料,鴨子還能進入稻田吃蟲,從而實現小流域生態大循環。謝平華告訴記者:“2000多畝生態稻田,只需育苗時施1次肥,生長過程中打3次生物藥,一畝至少可以節省70元農資投入。藥肥用得少,水稻品質高,每斤稻米還能多賣3毛錢!”豐城市已經有600多戶農戶采用了這樣的小流域種養模式。
產業化延伸,將一粒大米吃干榨盡
在豐城,除了種植端,大米加工端也是科技感滿滿。
精研大米、米酒、凍米糖……這些大米初加工產品在豐城早已不算新鮮事物,對初加工后產生的邊角料進行深加工,能將一粒大米吃干榨盡。
江西省天玉油脂有限公司里,年產10萬噸的米糠油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。公司副總經理鄢國權指著小山丘般的黃色粉末介紹,“這就是米糠。”
伸手捏一把,質感細膩,一股濃香。“這米糠不是糠谷,而是大米精磨前身上那層外膜以及米頭那點胚芽。”鄢國權介紹,“大米渾身都是寶,現在大家愛吃精米,但研磨后的好東西絕不能浪費,我們把它全部利用起來。一噸大米,可以產出12斤優質稻米油。”
除了生產稻米油,天玉公司還通過科技攻關,提煉粗脂肪酸、植物油酸,作為生產高端乳化劑、油漆和柴油抗磨劑的原材料。依托這些高科技產品,去年公司營收達5.2億元。
將一粒大米吃干榨盡,江西恒頂食品有限公司企業管理總監劉小兵深有同感。在公司產品展陳柜里,陳列著麥芽糖、葡萄糖、奶茶、咖啡伴侶……這些產品的主要原材料只有一樣——大米精加工后產生的碎米。
“南昌大學3個專家團隊駐扎在這里,去年我們研發的大米蛋白獲得了江西省科技進步獎。我們還掌握了核心技術,可以有效去除濃縮后大米蛋白中存在的重金屬。”劉小兵介紹。
在科技的加持下,碎米磨成漿,通過生物酶解變成麥芽糖、果糖和葡萄糖漿,產生的米渣則加工成蛋白肽,將一粒碎米利用得“連渣都不剩”。“大米蛋白有著獨有的耐氨酸,全部出口歐美市場。在我們這里,一粒粒碎米就是一顆顆‘珍珠’。”劉小兵自豪地說。
恒頂公司每年要“吞”下12萬噸碎米,僅豐城的原材料已遠遠不夠,公司的原料供應地輻射到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去年恒頂公司營收達到了7.2億元。
雷應國的大米精加工后產生的附屬品,都會運到這里,老雷說:“想不到,過去只能作為飼料的邊角料,如今能創造這么大的價值。”去年,雷應國僅碎米和米糠就賣了200萬元,這讓他忍不住感慨,“種糧上科技,舞臺無限大!”
“糧食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,在豐城實實在在看到了成效。從田間管理到精深加工,糧食產業每個環節都注入了科技的力量。下一步,我們將投資2000萬元建設科創富硒基地,加快建設食品檢測中心和中試車間,著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創建,全力推進農業強市建設。”吳洪國說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9月01日 18 版)
(責編:衛嘉、白宇)關注公眾號:人民網財經關鍵詞:
相關閱讀
-
打造綠色糧食全產業鏈
車行豐城,遍野綠油油的晚稻,一派生機勃勃。 地處贛撫平原腹地的江 -
讓菌草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草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姚亞奇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,8月30日至31日, -
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成效明顯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張翼31日從海關總署獲悉,今年4月開展的2023年促 -
兩部門調整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(記者溫源)為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 -
“百日千萬”繼續推出四個線上專場招聘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(記者邱玥)8月28日至9月1日,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 -
1至7月我國服務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(記者張翼)商務部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1至7月 -
新能源車企如何破解“增收不增利”?
受2023年上半年“價格戰”影響,車企盈利分化加劇,增收不增利現象... -
大中型銀行火速響應:抓緊制定存量房貸...
8月31日,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 -
制造業PMI連續三個月回升 市場主體活力...
8月31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,8月份,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為4 -
關注“蘇拉”丨東莞臺風橙色預警
據@東莞天氣消息,預計受臺風“蘇拉”影響,從9月1日下午起,我市風... -
以先鋒合力推進營商環境任務落地見效
8月31日,全市優化營商環境、先鋒書記(黨員)服務行活動推進會召開, -
大冶市大數據中心揭牌成立
8月29日,“湖北電信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”暨“大冶市大數據中心”揭... -
推行首席數據官 加快數字黃石建設
為加快推進我市首席數據官制度建設落地見效,8月28日,我市印發《首席 -
英雄航天員聶海勝將做客黃石
8月31日,我市召開“東楚科普大講堂”開講暨航天員科普報告會新聞發... -
深化合作 共謀發展 實現共贏
8月30日,市委書記郄英才在武漢參觀考察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-
產城融合提速 發展動能澎湃——訪宜昌...
作為東部產業新區建設核心區,宜昌高新區如何貫徹落實市委七屆五次全會 -
宜昌扎實開展地災防治安全生產和防汛減...
8月31日,經過近兩個月的持續推進,宜昌市通過地災防治、安全生產和防 -
非盟宣布暫停加蓬成員國資格
據央視新聞消息,當地時間8月31日,非洲聯盟(非盟)和平與安全理事會 -
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商丘古城 《名城商丘...
8月28日下午,《名城商丘》融媒體專欄座談會在商丘市名城辦舉行。商丘 -
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.93%
本報北京8月31日電(記者喻思南)記者31日從中國科協召開的2023年全國科